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為皮膚屏障異常,本身聚絲蛋白基因產生突變,導致穩固角質功能的絲聚蛋白異常,使角質層屏障功能缺損,所以皮膚的完整性喪失,水分容易流失,保溼度降低,進而讓過敏原容易趁虛而入。
異位性皮膚炎不會治療一次就好,這是因為疾病是由遺傳或環境中敏感源引發,而且會在在幾個月內反覆發作,連玩沙、肥皂沒沖乾淨等都可能誘發症狀,令孩子癢到睡不著、抓破皮傷口痛,嚴重的話甚至會因細菌入侵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等。
如果皮膚一直被抓破皮,孩子就等於長期處在被環境過敏原挑戰的狀態,當體內免疫細胞對這些過敏原產生記憶,將進一步影響腸道、呼吸道等其他身體部位的免疫系統,產生第二、第三種過敏症狀。
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幼兒,除在急性期給予口服藥物和藥膏緩解症狀,減少再度發炎外,在後續照顧上要減少環境過敏原暴露、避免過度清潔皮膚,家長每天應多次幫孩子擦上保濕用品,提高皮膚保水度與重建角質層,減少抓破皮的惡性循環,睡前也可戴上棉布手套,避免不自覺搔抓。
在保濕產品選擇上,建議使用不含類固醇和香料的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產品,不但可以降低類固醇的用量,還可以形成保護性皮脂膜,長時間維持皮膚濕潤,避免乾燥產生搔癢的情況,達到舒緩、保護、修復的效果。
換季時是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時節,若患者突然發癢,臉部、脖子發紅、脫屑,就可能是惡化徵兆。
尤其在忽冷忽熱的天氣,若白天穿太厚或晚上蓋棉被時,患者就容易出汗而發癢。
醫師提醒,應穿吸汗的棉質衣物,若流汗時,可適時用清水並擦乾,並更換衣物,再視情況開冷氣或風扇,切忌流汗自然悶乾,且急性發炎時少用沫浴乳。
至於飲食,不要吃含麻辣、酒精等刺激性食物,容易促進血液循環而流汗,而其他食物則無須避免,除非是過敏原。
4步驟急救乾癢肌
異位性皮膚炎嚴重時病患會感到皮膚乾燥、奇癢無比,可透過「濕敷療法」護理,緩解皮膚乾癢狀況。
「濕敷療法」可分為「浸、塗、濕、乾」4步驟。
1.用溫水(36-38℃,比體溫略高即可)搭配嬰兒異敏潤膚油泡澡10分鐘
2.將身上水分擦拭乾後,厚厚塗上嬰兒異敏修護霜 (嚴重時可使用藥膏)
3.接著取兩塊醫用束縛帶,將其中一塊醫用束縛帶先浸濕,輕微擰乾後包紮於患部
4.最後再包上另外一塊未浸濕的醫用束縛帶
包紮敷料一次可敷2至4小時,嚴重時可一日多次,或是睡前敷到早上睡醒再拆掉。
老是反覆復發?日常保養必知5件事
✓ 洗澡控好水溫
異位性皮膚炎對於外在環境、溫度的變化較敏感。因此,為避免過度刺激肌膚,把皮膚上具有保護作用的水分及油脂帶走,建議洗澡時,把水溫控制在33~38℃間,比體溫略高一點為佳。
✓ 避免寶寶搔抓
異位性皮膚炎體本身肌膚對於外在刺激、病菌的防護力差,如果不小心抓破皮,傷口感染、發炎風險也較一般人高出許多。
✓ 做好肌膚保濕
異位性皮膚炎除了有傷口時一定要就醫,按照醫囑塗藥外,日常保養更要留意肌膚的保濕。選擇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保濕保養品,於沐浴後適度塗抹,以利鎖住肌膚水分、形成保護層,減少外在環境的刺激。
✓ 恢復免疫機制
異位性皮膚炎其實是一種身體免疫失衡,導致肌膚屏障對外界刺激較敏感、反應較大,而引起的病症。因此,避免異位性皮膚炎反覆復發,應養成早睡習慣,以利身體機能修復、恢復免疫機制的正常運作。
✓ 遵從醫囑用藥
有不少家長很害怕孩子在急性期發作所塗抹的類固醇藥物,會對孩子健康帶來負面影響。事實上,中西醫各有所長,畢竟類固醇用藥並非一輩子,對於急性期、症狀猛烈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,第一時間若能有效控制症狀,讓患者不必因搔癢難耐而夜不成眠、影響生活品質,反而是一件好事。
照顧乾敏肌、異位性皮膚炎,最重要就是幫肌膚建立起原生的「保濕屏障」,保濕防護做的好,滿足肌膚的基礎保養與進階護理,才能給肌膚零時差的保護力,從此跟乾敏肌膚說掰掰。
小兒科醫師表示,寶寶皮膚若出狀況,先就醫了解病況後﹐再找尋最合適的照顧方式,只要用對方法,都可以無所畏懼。
選用適合的保濕產品就是重要關鍵!
我的弟弟也有這種問題,但是吃了"乳清蛋白"居然完全改善,目前臉部和頸部的皮膚外表上面的紅斑,幾乎快看不見了⋯提供給大家參考一下
+1家中寶寶一到夏天就容易因為流汗,讓身體發癢,我都會幫家中寶寶擦保濕類產品,解決因為乾癢而不斷抓身體的現象。
很害怕家中異敏寶寶因為乾癢,我都會讓我家寶寶擦珂然產品進行保濕,避免不斷抓皮膚讓皮膚留下傷口,甚至是傷口感染。
自從根據文章採用濕敷的方法,敷在需要加強保濕的地方,真的乾癢問題改善許多。
日常保養尤其重要,認同洗澡時盡量將水溫控制在33-38度,這樣比較不容易發生乾癢的情形